《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以及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撑保障。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助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及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则是四川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篇章的应有之义。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是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层面,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应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是四川省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发挥四川省在我国产业链总体布局中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因此保证省内制造业维持在合理比重,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就是四川省构建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而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帮助制造业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进制造业降本减负的先行措施,因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在产业发展方向方面,优化产业生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占据国际产业技术竞争高地的关键,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就是要着眼未来、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努力创造出鼓励技术创新、降低融资风险的产业发展环境;就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是稳定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应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是我国稳定实体经济的重要实践路径,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一,优化产业发展技术生态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与技术交流环境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外在环境基础。只有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塑造尊重知识、产权明晰、创新涌流的科技研发环境,才能促进产业科技含量持续提升。其二,优化产业发展市场生态是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塑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恰恰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其三,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是提升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前提。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与生态破坏压力,协调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资源利用间的平衡就是新型工业化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利用生态补偿、环境税收等制度约束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通过鼓励新能源技术研发、扶持绿色生产技术投入等技术政策推动集约式产业发展模式,而推进生产方式集约化转型就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污染的重要前提。其四,优化产业发展人才环境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前提。培育技术人才、研发人才,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影响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是要疏通各产业人才培养与人才晋升路径、探求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方法,为我国新型工业化输送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本。
我们知道,与其他经济大省相比,四川省工业化程度相对不足,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制造业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速度逐渐加快、新型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整体不断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部分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白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1.9%,微型计算机设备、电子计算机整机、发电机组占比均居全国前列。然而,与其他五大经济大省比较,四川省仍然存在工业化程度较低、制造业占比相对较低的问题。扎实的工业基础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集群则是四川省战略大后方建设的重要基石与产业保障。基于此,必须以提升工业化水平、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为基准点,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推动形成工业基础扎实、制造业优势集群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四方面入手精准化精细化纵深化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为了推动四川新兴工业化发展进程,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势在必行。从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出发,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应从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宏观政策引导四方面入手,做到精准化、精细化、纵深化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先导,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省内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四川省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就要大力推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四川省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四川省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水路交通纽带作用。在航空基础设施层面,要充分利用好成都“双国际机场”的全国航空枢纽地位,为临空经济区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带动临空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成都空港经济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形成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在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要着力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推进四川省铁路运输网络建设。在高速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应完善综合交通走廊,推进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络构建进程。在水路交通方面,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水路交通网络,为运输大宗商品打通“黄金水道”。其次,要大力推动四川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四川省清洁能源大省的区位优势。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水力发电装机容量、水力发电量、天然气产量、页岩气探明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从能源开采及利用角度来看,四川省应进一步提升水电应用及贮存技术,创新水电利用模式,充分发挥省内水能丰富的资源优势;从能源传输角度来看,四川省应提升能源传输效率,完善能源传输技术,通过建设特高压交流电网降低能源损耗,充分发挥四川省全国战略大后方的重要作用;从能源分配角度来讲,应进一步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完善能源市场建设,提升能源的配置效率。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有序、合理高效的市场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聚焦体制机制障碍和要素瓶颈制约,持续深化改革,优化制度环境。其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关系到区域发展的主线,良好的政企关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要搭建边界清晰的政市关系与“亲”“清”的政企关系。要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执政理念的普及,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企业加快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市场监管过程中的懒政怠政、不作为、不担当的弊病,强化政务诚信建设,持续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要积极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推行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实行承诺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行政部门审批时间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其二,要积极构建破除市场壁垒,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是影响产业扩散、商品输出的重要因素。通过持续扩大市场准入、加大投资促进工作力度、加大对市场干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以及夯实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规则基础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完善流通体系、健全商业网络以及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打造国际国内供应链,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产业发展打造优越的国际市场环境。优渥的国际环境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充足的海外原材料供给,助力四川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更是四川省实现经济强省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的必然选择。首先,四川省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培育外贸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成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枢纽作用,在发展中欧班列的同时,积极推进中老班列运行。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开放。其次,应积极与国际接轨,打造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助推产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再次,应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水平。在立足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增加四川开放口岸的政策供给,提升开放口岸能级。最后,持续推进中欧班列沿线建设,巩固对外开放的交通基础。稳步提升境内外城市连通数量,扎实推进组货基地、物流基地建设,在运输组织、货源集结、业务创新、政策协同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四川省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推进宏观政策引导,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供给环境。高效的政策导向与精准的规划布局是保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合理化的关键保障。结合了金融、税收以及产业规划的宏观调控,就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最直接的手段。第一,应继续保持 “减税降费”力度。给予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减轻小型微利企业的税负压力,提高其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助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持续向好发展;推进中小型科技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对于符合“三高三型”(高技术、高知识、高资本、支持型、服务型、绿色型)等条件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第二,应坚持规划引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支持制造强省重大工程建设、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等路径,牢牢把握四川省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助力四川省产业健康发展。第三,应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持续开展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助推企业克服绿色化转型中的资金困境;继续开展民营经济融资难破解行动,通过政策引导拓宽民营经济融资路径,降低民营经济融资风险;深入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助力满足条件的实体经济上市融资,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综合实力。